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落实过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点击数:214 | 发布时间:2025-06-10 | 来源:www.cqkxpx.com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愈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目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政府打造了一套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样化资助体系[1],并获得了好的成效。但,上述资助体系在实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健全。本文结合资助工作近况,对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落实过程进行探讨。

    1 现在资助体系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 资助体系的落实是一个冗杂的过程,国家需要高校打造专门的资助工作机构,配备专职职员,但不少高校没成立专门的资助管理机构,一般由学工职员兼任处置资助过程中的问题,导致资助工作落实不到位。

    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难 现在高校主要使用《高等学校学生家庭状况调查表》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认定,由生源地所在乡镇民政部门盖章证明。然而,有的地方出具的证明水分较大,对于一些家庭真的困难,因为信息闭塞或没“方法”的家庭却开不出证明。学校仅凭学生申请和地方证明进行认定,难免出错。

    1.3 国家助学金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家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设立国家助学金,但因为数额较大,且申请条件较笼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第一,家庭经济条件并没台阶的差别,简单人为分档定级使得因名额受限而未能享遭到助学金的那部分学生心理失衡。第二,国家助学金与高校设立的奖励产生冲突。国家助学金最高额度为四千元,远高于高校设立的荣誉奖励,无形之中使得不少学生产生“自己再努力,不如弄个贫困证明”的想法。

    1.4 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办理难 助学贷款是资助体系中一个要紧组成部分,然而因为学生助学贷款小额分散、本钱又高,没信用规范保证,还款的风险大,在一定量上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同时,因为申请贷款手续比较冗杂,审察办理耗时长,名额有限等各种缘由,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得到贷款资助。

    1.5 勤工助学落实成效不理想 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自立自强的有效渠道之一。然而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职位极少,报酬低,满足不了贫困生的需要。勤工助学职位管理不规范,常常出现职位信息发布途径不通畅、人情岗、一人多岗的现象,没轮换角逐上岗,导致每次参加勤工助学的都是固定职员,而别的贫困生极少有机会参加勤工助学。

    2 应付资助体系落实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资助工作管理监督机制 为了让资助体系落实到位,学校要依据实质状况不断健全资助步骤,完善学生资助机构,设立专门职员负责审察、监督和推行,明确职能,提高意识,健全资助程序。

    2.2 打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软件 大学有较一流的互联网资源,对达成资助体系的互联网化非常便利,通过打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软件,达成学生资助信息的动态管理。

    为了规范合理配置资助项目,使得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获得与其困难程度相称的经济资助,可借鉴美国资助包政策[2],把所有资助项目混合成一个“包”。资助包的计算可以在管理软件中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软件主要步骤图如下所示:

    图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软件步骤图

    ①学校发布资助项目信息。学校将一年中所有资助项目公布,公开有关评选需要、名额、金额、申评时间、发放时间等内容,并提供一般学生的上学本钱,上学本钱=学杂费+食宿费+交通费+其他成本(包含书本、计算机等)。②贫困学生填报有关个人信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网上填报有关个人信息,主要包含:家庭收入状况、家庭成员状况、个人收入状况等,这类信息将用于计算学生的预期家庭贡献。预期家庭贡献=爸爸妈妈贡献+学生本人贡献(个人积蓄);爸爸妈妈贡献=(家庭收入产生的可用收入+家庭财产产生的可用收入)*贡献系数/当年供养的大学生人数,贡献系数为家庭收入可用于高等教育的比重。同时,为了审核学生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学生还应提供纸质的贫困证明(需加盖生源地民政部门公章)和贫困生认定申请表给学校。在认定贫困生资料时,假如发现弄虚作假,取消该生所有资助项目。③老师和同学反馈贫困生在校表现信息。除去客观计算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需要外,还应适合主观考虑学生在校表现。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系统反馈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可包含消费水平、学业成绩、文体表现、思想表现等信息。④系统剖析,评定资助对象,为贫困生形成资助包。系统依据公式计算学生的经济资助需要。经济资助需要=上学本钱-预期家庭贡献。员工综合剖析学生在校表现,为学生匹配相应的资助包。⑤推行资助,动态更新学生受助信息。当推行完一项资助后,就要准时动态更新学生的受助信息,健全数据库,以便为未来的资助作参考。当学生获得额外资助或家庭经济有较大变故时,要主动报告,学校准时调整学生的资助信息。

    2.3 改变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方法 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没特别巨大的差额等级,而国家助学金的等级差额较大,如此就会导致评助学金的时候那些由于困难等级低一档而少拿或不拿的学生产生心理落差。为了稍微改变这种心理失衡状况,可以尝试使用变“免费”资助为“有偿”资助,让受助的学生参加少量的公益劳动,或许会获得较好的资助成效。

    2.4 规范助学贷款工作 学校要加强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规范贷款步骤,防止因材料有误而贷款不成功的现象发生。同时为了便于将来联系还贷,在校时打造学生助学贷款档案,除去登记其爸爸妈妈信息外,还应增加家庭其他成员的信息,由于学生本人的信息或许会因工作的变动而改变,而其家人的信息相对固定。

    2.5 健全勤工助学管理 学校可以成立勤工助学服务中心,负责统筹校内外所有勤工助学职位,同意想要勤工助学的学生报名登记,统一组织安排用人部门对学生面试,大伙竞聘上岗。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加勤工助学,按期考核,只有考核出色者才能继续上岗。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